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写在前面: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有关田园生活的古文,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有关田园生活的古文,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
人生行至暮年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敛起锋芒,不再过问世事。
65岁后,他隐居颍川,著书立说,以家庭为重心,回归人间烟火的苏辙,就连彼时写的诗歌都饱含田园气息,就如下面这首《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般。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宋 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简译:
又到了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陈谷子的时候了,幸好有各个孙辈们前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晚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终于雨霁天晴,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美味的大饼,取来自酿的村酒,以解外孙们的饥饿困乏,以及连日收割的辛苦。
直到将所有的新麦都收入粮仓才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赏析:
从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官出京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到崇宁二年(1103年)许州致仕,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辙五遭贬谪,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苏轼病逝后,苏辙对朝堂彻底失望,崇宁三年(1104年),他从许州迁居颍川,筑室“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此后余生都在此地度过。
苏辙在颍川有田产,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农家的田园生活他深有体验,这首《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记录的就是彼时麦收的生活场景。
文氏即文骥,是苏辙长女之子,著名画家文同之孙,苏辙年老体衰,对于田间劳作已经力不从心,麦收时节,孙子及外孙们都来帮他收割新麦。
虽然仕途失意,但有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于苏辙来讲亦是十分的知足,新麦丰收使他欣喜,而看着朝气蓬勃的小辈们热火朝天劳动的身影,他更是深感宽慰。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人物、事件和自己的心情,幸好有各个孙辈们前来帮忙,自己这个老人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三夜阴霪(yín)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三、四句写收割时遇到的状况和场景,首句写阴雨连绵毁坏场圃的沮丧,次句写久雨初晴时的喜悦。
连日阴雨令人生愁,一竿晴日让人欢喜,丰收在望,也要颗粒归仓,这两句话既突出了收打麦谷的时不我待,也写出了外孙进村帮忙的重要。
“阴霪”是连绵不断的雨,“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场圃”是收打禾稼的场地,孟浩然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句。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五、六句从侧面写描写麦收时节繁忙的劳动场景,连日收割抢收,孩子们都很疲乏劳累,为了犒劳他们的辛苦,家人们忙着做饭沽酒。
一面是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面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富有生活气息,那浓郁的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后两句写新麦入仓,结束农事,一颗宣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为了感谢孙辈们的辛苦,诗人要写一首诗来表扬他们。
这是一幅温馨的图画,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老者慈爱风趣,孙辈们懂事孝顺有关田园生活的古文,人生行至暮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呢。
写在后面:
苏辙,字子由,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同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苏辙不及其兄,他以政论和史论为擅长,《宋史》称其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难掩俊秀杰出之气,高超大致和兄长苏轼极为相近。
和苏轼的激情飞扬有别,苏辙性情冲淡平和,沉稳内敛,哥哥虽然名气大,但其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三品龙图阁学士,而苏辙却做到了到副宰相之位。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人生暮年,他放下了所有的是非成败,因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唯有家庭和田园才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