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春季是过敏高发季,儿童最易被花粉、尘螨缠上
20
2025-06-07
孩子过敏,有哪些特殊表现?别不放心上!一定要留意!
孩子不是娇气,是可能真的过敏了。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反复咳嗽、皮疹、流涕、腹泻等情况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着凉了”“是不是吃坏了”“是不是矫情”。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后,很可能是过敏在作怪。
过敏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属,儿童过敏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已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湿疹和哮喘最为常见。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的过敏表现,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这不是小事宝宝怎么咳嗽才算严重,真的要多留个心眼。
孩子的过敏症状,常常“不走寻常路”
孩子的身体语言宝宝怎么咳嗽才算严重,不一定是你熟悉的那种“过敏”。
成年人过敏,可能表现为打喷嚏、皮肤瘙痒、气喘,但孩子的过敏,尤其是低龄儿童,很多时候表现得“隐秘”又“奇怪”。
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一进家就开始咳嗽,在学校却没事;
嘴角老是红红的,怎么擦润唇膏都不好;
吃完蛋糕就开始说肚子疼孩子过敏,有哪些特殊表现?别不放心上!一定要留意!,但没发烧也没拉肚子;
一换季就睡不好觉,翻来覆去还老揉眼睛。
这些不典型的表现,其实很多都是过敏的信号。
常见的“假象”,其实是过敏的真面目
很多家长以为的“小毛病”,实际上是过敏的“伪装”。
比如:
反复咳嗽:不是感冒宝宝怎么咳嗽才算严重,是过敏性咳嗽;
总揉鼻子、挤眉弄眼:是鼻痒眼痒,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老摔跟头、注意力不集中:研究发现,过敏会影响神经系统,引发专注力下降;
皮肤粗糙、红斑、经常挠:是湿疹或过敏性皮炎;
老是肚子胀、放屁多、大便黏糊糊: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
总说“喉咙不舒服”却查不出病因:可能是食物过敏导致的喉部不适;
一到户外就揉眼睛、打喷嚏:是花粉或尘螨过敏。
这些症状,往往不是一次性就出现,而是反复、周期性,甚至随着环境、季节变化而加重。
为什么孩子容易过敏?
孩子不是体质差,是免疫系统还没成熟。
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阶段,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会更敏感。研究显示,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过敏。
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孩子过敏的概率为3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孩子的过敏风险高达50%以上。
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视。比如空气污染、居家环境中的尘螨、宠物毛发、某些食物添加剂、滥用抗生素等,都可能让孩子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不是所有的“红疹”和“肚子疼”都能拖着不管
关键在于辨别和及时处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是“皮肤敏感”“胃不好”,但在过敏问题上,“模糊处理”就是最大的风险。尤其是食物过敏,严重时会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南京儿童医院曾接诊过一位5岁的孩子孩子过敏,有哪些特殊表现?别不放心上!一定要留意!,因吃了虾后出现全身皮疹、嘴唇肿胀,家长误以为是普通“上火”,拖了几个小时才送医,差点引发呼吸困难。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警惕过敏:
同一种症状反复发作;
换季、环境变化时症状加重;
某种食物、场景、活动后就出现不适;
有家族过敏史。
这些都是过敏的“高危信号”。
过敏不是治不好的,但早发现、早干预很关键
误诊和拖延,是孩子过敏越来越严重的罪魁祸首。
目前,儿童过敏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但前提是要明确诊断,这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
检测方式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可以帮助识别出孩子到底对什么过敏。对症用药(如抗组胺药、激素类药物等)可以缓解症状,而脱敏治疗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体质的方法。
不过,脱敏治疗周期长、依从性要求高,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要在专业医生评估下再决定。
家长该怎么做?
第一步,别再“掉以轻心”。
过敏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事,也不是“长大就好了”的保证。很多慢性病,比如哮喘、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都是从小小的过敏问题发展而来的。
第二步,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
不放过每一次“莫名其妙”的鼻塞、咳嗽、皮疹、腹泻,记录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环境、食物等信息,是后续诊断的重要线索。
第三步,及时就医,科学诊断。
不要自行用药,更不能盲目“忌口”或排除“疑似过敏原”,这些做法既不能治病,还可能耽误真正的治疗。
第四步,改善居家环境。
保持通风、定期清洁床褥、减少毛绒玩具、避免刺激性气味,都是预防环境过敏的重要做法。
别让“过敏”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孩子的过敏问题不是小题大做,它关乎呼吸、免疫、营养吸收、学习专注力,甚至影响心理健康。长期忽视过敏,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体质发展。
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出现明显过敏症状后,仍抱着“等等看”的态度,其实等来的往往是病情越来越重、治疗越来越难。
真正负责的态度,是从第一天起就认真对待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孩子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玻璃心,他们的每一次“不舒服”,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有问题了,快管一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