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读三国: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发布号 15 2025-06-24 07:39:55

曾仕强读三国: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曾仕强读三国: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终点是安人。-曾仕强

粮草供给是战争的基础,如果粮草被断,即使士兵再英勇也打不下去。所以,古代对粮草的争夺是战争的焦点,双方千方百计地破坏对方的粮道也是必然。

陈宫清楚曹操运粮的途径,建议吕布断其粮道。吕布觉得有道理,但是作为一名主将,左右摇摆、犹豫不定的个性使他又一次贻误了时机,失掉了反败为胜的绝佳机会。所以陈宫感慨,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这样的人,怎会不死无葬身之地呢?

陈宫是个文人,又没法自己领兵前往,心中只能充满无奈。其实他应该趁早离开吕布才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非得哪一个人做不可,这样坚持只会既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但是我们还是尊重陈宫的选择。

大敌当前,吕布想到向袁术求助,因为自己的女儿与袁术之子曾有婚约。然而袁术不但没有马上出兵相救,反而斥责吕布反复无信。人就是这样,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很容易发现别人的弱点。

袁术这个人本身未必有什么修养,可他认为吕布言而无信,满口答应两家的婚约,同意马上把女儿送来完婚,可听了陈宫的话后,又将女儿追回,置他的面子于不顾。

袁术因为此事,一直对吕布耿耿于怀。现在吕布又来求救,他当然不肯再信,所以要求吕布先把女儿送过来,而且要亲自送来,他才肯发兵相助。换句话说,就是给吕布比较高的门槛,比较严格的要求,看吕布到底有没有诚意。

在这种情况之下,吕布怎么办?这就叫形势比人强,人能干不能干是一回事,究竟谁强谁弱,要在同样的形势下才有结论。

但双方形势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所以你的形势好,那我再强也没有用;我的形势好,主动权自然在我这边。我们常常觉得好像有时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便是形势使然。现在是吕布居于劣势,他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力,只能唯命是从。

吕布英勇无敌,居然落得如此地步,就是因为很多机会他都没有抓住,这只能怪他自己,我们也不必同情。当人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要老是责怪别人,要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把自己搞到这个地步。

无奈之下,吕布答应第二天亲自将女儿送给袁术,这也是他很可怜的一面。吕布当时凄惨落魄,颇有英雄末路之感。换作平时,以他的个性,这种事情是决计不肯的。但他此刻已是穷途末路,只能乖乖地向袁术低头,答应亲自送女儿前往。

不料吕布刚一出城,就被守在城外的曹军拦下。吕布求助无望,唯有死守不出。曹操见下邳久攻不下,便召集群臣商议,有意暂且休战回朝。

在我们的感觉,总觉得这些人整天打来打去,好像都是很好斗,但是吕布在辕门射戟平息袁术和刘备纷争的时候,也曾说过自己“平生不好斗”的话。而曹操终日东征西讨,给人很好斗的感觉,为何此次想退兵休战呢?

他在朝廷里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为什么自己还这么拼命,一天到晚在外征战呢?因为曹操有他的任务,有他的企图,他要统一北方,进而打下南方统一全国,所以他不能厌战,也不可能厌战。他只是想暂时地战略退兵,用我们今天的话讲曾仕强读三国: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但是,众谋士则建议一鼓作气除掉吕布,郭嘉献计水淹下邳。以前打仗跟现在不同,那时常常利用自然的力量,根据水往低处走、火向高处烧的特点,将这些自然条件用于战争之中。

一阵洪水淹来,村庄家园顿时变成汪洋之地;一把大火烧过,所有的东西便都付之一炬。中国人常讲“水火无情”,就是因为我们对此感受很深。

郭嘉看到下邳地势较低曾士强说三国智慧1,就建议采用水淹的办法取胜。虽然为曹操获胜做出了贡献,但是这样有违天理的事情,也会使他承受相应的恶果。

一个人老替别人想这想那,到底妥当不妥当?当然处在战争的生死关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么不当人家的谋臣,既为人臣,就只好尽心尽力曾士强说三国智慧1,但相应的后果也要自己承受。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放水淹城。吕布被动受困,整日饮酒消愁。偶然看到镜子中自己憔悴不堪的样子,不禁心生感慨。其实吕布身姿挺拔、英俊不凡,而且武艺高强、勇猛过人。

一个有这样条件的人,搞到穷途末路的境地,当然会很伤感。所以看到自己落魄的样子,他也心有不甘,认为自己不能再自暴自弃,应该重新振作起来才是曾仕强读三国: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却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这也理所当然。一个人混到如此地步,绝对不能说我这样算了,只要还活着,就应该改变一下。那怎么振作呢?

吕布认为自己是被酒所误,于是马上下决心戒酒。他没有像张飞一样,说今天晚上先喝个够,明天再开始戒酒,而是说戒就戒。但是到这个时候才想重新振作,是不是已经晚了呢?

部将侯成没有收到戒酒禁令,正要请前来道贺的宋宪、魏续饮酒,却被吕布撞了个正着。其实侯成并没有违反禁令,他只是消息不灵通,没有听说不许饮酒的禁令。

所谓违反禁令,是明知故犯,知道禁酒却偏偏要喝,而且故意在吕布面前喝,看看吕布到底能把自己怎么样?侯成不是这样,他是因为众人来向他贺喜,才拿出好酒请大家喝,却偏偏被恰巧经过的吕布撞见了。

如果侯成知道吕布已经下达了戒酒令,见到吕布躲都躲不及,怎么还会傻乎乎地去向他敬酒呢?所以吕布应该了解,侯成不可能是故意的,他应该问一问实际情况,这样就不会误会了。

可是吕布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惩罚他,虽然众人求情饶了他死罪,但还是免不了一顿鞭打,这显然是吕布的不对。

一个人越是危急的时候,越需要理性来支撑自己,而吕布恰恰相反,他完全是在情绪化地处理问题。情绪化的受害者是谁?是自己。

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挨打受罪曾士强说三国智慧1,心里会舒坦吗?当然是一百个不高兴,逆反之心也会随之而生,这是必然的。每位领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部属在心情很愉快的时候,会想到他的好处,而现在呢?侯成、宋宪这些人一肚子火,当然只会想吕布坏的一面。

他们觉得跟着吕布只会倒霉,根本没有前途可言,迟早会被曹操吞掉,于是就起了投靠曹操的念头。

这些其实都是吕布一手造成的,一个将领把部属逼得起了叛变之心,就该好好反省检讨一番了。但是吕布丝毫没有这种感觉,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征兆。

宋宪、魏续去探望被打的侯成,三人抱怨吕布不仁不义,决定去投曹操。当曹操再次率众攻城时,吕布在门楼小憩。宋宪、魏续趁机将他紧绑于柱子之上,摇白旗为号,开门放曹军入城。吕布被绑,为什么一点警觉性都没有?

一个人的体力是有极限的,当过分疲劳的时候,警觉性会降得很低。在一番连续应战之后,吕布几乎站都站不住了,别人会怎么样,他实在难以顾及,更不会想到有人在动他的歪脑筋。人只有内在感觉和外在感受配合起来,才会产生一些反应。

现在吕布内在的感觉是疲惫不堪,外在的感受是认为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弟兄,怎么可能想到会有人绑他呢?所以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人家绑他,他都没有一点反应,否则以他的英勇,想绑住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吕布被绑后,曹军入城。刘、关、张三人随曹操一起登上白门楼,士兵押着被擒的吕布来见。吕布边挣扎边大叫捆得太紧了。

我觉得,吕布是个很浅薄的人,他没有觉察到整个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居然还站在那里大叫绑得太紧了。曹操就开他玩笑,说绑老虎当然要绑得紧一点。曹操这个时候还没有要杀吕布的想法,而是很想得到吕布。

他心想,如果吕布来帮我忙,那我不是多了一员猛将吗?所以他刚开始并没有下令要杀吕布,只是笑他说,你看看你,平常的英勇跑哪里去了?这才是曹操的本性。看到曹操这种反应,吕布也没有警觉到下一步应该怎么去调整,始终还是那样子,说明他的应变力实在很差。

吕布责问身旁的宋宪、魏续,说自己待他们不薄,为什么背叛自己。吕布到现在还没有自我反省,这使得曹操对他更没有信心——自己到了这种地步,还不想想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其实只要吕布有点悔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曹操还是会有怜悯之心的。

我们一路看过来可以感觉到,一个人投降,对方的反应是千变万化的。像太史慈,他根本没有要投降的表现,可是孙策对他是百般礼遇。曹操也是一样,有人投降他高兴,有人投降他很冷淡;有人投降他欢迎,有人投降他却给以羞辱。

现在在白门楼上可以看到,曹操面对同一个阵营里面投降的人,处理方法却完全不一样,这很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来观察观察。

曹操一看到降将高顺,连问都不多问就命令斩了,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是看高顺不顺眼吗?我想曹操不可能一看谁不顺眼就杀,那不是曹操。

大家都很清楚,夏侯惇是曹操的爱将。他们兄弟很多,而当时最为曹操器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惇一出现,我们马上就联想到他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而那正是在跟高顺打仗时,拜高顺的手下一箭所赐。

当时夏侯惇还说这是父精母血,不能丢掉,把眼球吞了下去。这一幕给曹操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一看到高顺就马上想到,如果让高顺投降,将来他跟夏侯惇、夏侯渊这一帮兄弟肯定处不好,那怎么办?干脆不要算了。可见曹操是很理智的,绝对不是看不顺眼就杀,也不是高顺运气不好,一上来就被斩掉。

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了以后就会很明白。高顺也不是有意的,如果战场上处处顾虑将来投降会怎么样,那就不用打仗了,那还称得上是将领吗?虽然箭是高顺的部属所射,但是那个部属是谁,恐怕找也找不到了,只有上司去承担,所以账算在高顺的身上也是理所当然。

上一篇:玩家必备教程""黑鹰大厅房卡链接/微信战神大厅""购买联系方式"房卡充值教程-知乎
下一篇:今日话题""新逍遥大厅链接牛牛房卡”获取房卡怎么购买教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