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盛大启动
5
2025-07-06
央视网报道(焦点访谈):古人云,老马伏枥,心向千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长者,他们即便年事已高,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的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继续发光发热,有的则投身于志愿服务、社区管理等领域,为社会贡献力量。他们不仅有所作为,而且乐在其中。观察整个社会态势,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我们同样需要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融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之中,这不仅能够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还能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春茶采摘的黄金时期已至,四川乐山犍为县白家村的茶园里,除了辛勤劳作的茶农,还活跃着几位资深的老专家。这些老专家虽已退休,却依然心系茶业。在从前的职业生涯中,他们曾是该地区茶业科研的中坚力量。退休之后,他们仍旧渴望为家乡的茶业发展贡献余热,因此毅然决然地成为志愿者,无偿地为茶农们提供技术支持。
这几年来,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呵护茶园的还有一群来自浙江的老专家,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平日里,这些浙江的老专家们频繁前往四川乐山,与茶农们携手种植茶叶。然而,近期由于疫情的影响,他们未能如常前来,内心充满了焦虑。
浙江和四川的资深专家们之所以能够相聚一堂,是因为我国为了激励老年群体投身社会生活、促进“老有所为”的理念,特别实施了“银龄行动”。
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五百万的退休科技工作者,他们在退休后依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旺盛的精力,热切期盼能够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退休人员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构成了社会上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充分利用这些老年人的余热,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还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福祉。
李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负责人,指出:“我国针对这部分老年群体,持续进行着‘老有所为’的探索与实施,致力于搭建桥梁,使他们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得以对接。政府已设立多个平台和众多公益项目以支持老年人继续融入社会,其中,全国老龄办发起的‘银龄行动’是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项。”
自2003年起,“银龄行动”项目正式启动。相关部门陆续动员了一批大中城市退休的专家学者,他们以多样化的方式前往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为当地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涉及的领域包括医疗、科技、农业和教育等。自项目开展至今,已有超过五百万人次投身其中。
四川乐山所推行的茶叶支持计划是“银龄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在2018年正式拉开帷幕,由四川省与浙江省携手共建,特别邀请了来自浙江及四川乐山的资深茶叶退休专家,他们共同致力于推动乐山茶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数年来,这些从事义务服务的老专家们为当地茶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变革。他们从中国农科院为当地精心挑选了优质的茶叶品种,并且免费指导种植技术,现已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茶新品种培育基地之一。此外,老专家们还协助打造了茶业品牌,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银龄行动”作为我国养老事业中倡导“老有所为”理念的一个生动例证,近年来,我国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激励老年人投身社会、贡献余力。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于2022年发布,其中明确指出:全社会应积极倡导老龄观,鼓励老年人投身于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各项发展。大力推动“银龄行动”,鼓励老年人投身于文明实践活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以及科教文卫等领域。同时,构建高层次的老年人才智库,使其在调查研究、咨询建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晶表示,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积极老龄观的意识正在逐步确立。在社会层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再就业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于他们的健康、延缓衰老以及增强自我价值感都极为有益。
然而,专家们也强调,现阶段,我国老年人融入社会或重新步入职场的机会相对较少,相关的政策体系亟待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谢立黎指出,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面临诸多障碍,就业保障政策尚不健全,相关配套服务亦有待完善。此外,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信息平台和渠道相对匮乏。接下来,我们需对老年劳动相关法规进行细化和完善,确保再就业的老年人与其工作单位间确立明确的劳动关系,同时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心怀敬老之情、致力于为社会贡献,怀揣这份愿望,不论身处何种行业,无论位于何地,均能绽放光芒,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疫情形势紧张,大连市的众多志愿者纷纷挺身而出,投身于抗疫一线,张云香老人便是他们中的一员。她主动向社区递交了报名申请,渴望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经过社区对其健康状况的详细询问和严格检查,最终社区批准了她的申请。自那以后,每天清晨,张云香都会准时出现在防疫检测点,投身于卫生清洁的工作之中。核酸检测启动之际,她需亲自前往现场维持秩序,并筹备检验所需的物资,忙碌得乐在其中。
老年人在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力量方面,有的在疫情防控等关键时期大显身手,有的则是在长期默默奉献。在郑州火车站的广场上,一座顶盖为红色、标注着“志愿服务站”字样的建筑显得尤为显眼。众多旅客在遇到难题时,都会选择前往这座红房子寻求帮助。无论是询问路线、充电、兑换零钱,还是寻找失散亲友、寄存物品、发送快递,他们的需求千奇百怪。服务他们的,是一支由平均年龄达到71岁的退休职工组成的队伍,这些职工昔日曾效力于铁路行业,退休后便自发组建了这支队伍,人们通常将其亲切地称为“老年雷锋团”。
帖淑敏现年68岁,2014年她加入了名为“老年雷锋团”的志愿者组织。退休初期,帖淑敏的状况并不理想,她的身体和心理都遭遇了挑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帖淑敏听说到了这个团队,随即她便积极报名参加了。
帖淑敏表示,每次值班半天,大约四五个小时,尽管过程颇为辛劳,然而能协助旅客解决难题,常常还能得到他们的点赞,称赞我们这些老人很厉害,这便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在劳累中体验快乐!再者,与众多老朋友共同工作,不再感到孤单,心情也格外舒畅。
与帖淑敏相似,众多“老年雷锋团”成员在加入团队后,发现了生命的全新意义。在服务他人之际,他们频繁遭遇各式新挑战,因而持续吸收新知识,心态亦随之变得更为乐观与明媚。
当前这支“老年雷锋团”由43位成员组成,其中年纪最长的已达91岁高龄。为了确保这支老年志愿者队伍能够持续且稳固地发展,当地相关部门持续推出一系列周到的保障政策。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的负责人王自立表示,郑州市相关部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每年向他们提供大约6.8万元的志愿服务资金支持,同时,车站管理委员会也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办公物资。
老年人可以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采取多种灵活的途径来贡献余热,比如效仿郑州的“老年雷锋团”,通过直接接触帮助他人,亦或是即便不直接见面,仅凭自身的智慧和科技工具,也能以一种酷炫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
吴於人教授,在退休前,担任着同济大学的物理学教席。2018年,这位年逾七旬的退休教授与同济大学的其他教授及博士们携手,共同创立了一个名为“不刷题俱乐部”的物理科普工作室。在这里,他们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物理知识科普小视频,并把这些内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这些视频虽然讲解的是物理学内容,却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毫无枯燥之感。他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奥秘。
这些视频不仅富含知识,而且充满趣味性,因此深受网友喜爱;吴於人也因此在网上走红,吸引了280万粉丝的关注。
吴於人和她的团队每周平均制作三条视频,他们需要撰写脚本、进行实验,甚至亲手制作“教具”,工作量相当繁重。然而,吴於人认为,她所从事的工作极具价值。
吴於人表示:“我期望物理学能够深入人心,普及于社会各个角落,让孩子们对物理不再感到畏惧,能够掌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科技的基础,因此,任何可行的手段我都愿意去尝试。”
吴於人那样的情形正在逐渐增多,如今众多老年朋友正积极拥抱时代潮流,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掌握新技能,如此一来,在人生的旅途中,便能始终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之心。
节目中所提及的“银龄行动”令人难以忘怀。这既反映出众多老年人在体能和精力尚可的情况下,渴望继续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同时,这也证明了社会对老年人积极应对晚年生活、有所建树的需求。目前,要将积极老龄观真正落到实处,攻克“老有所为”的难题,我们必须对相关制度进行更深入的细化和优化。这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深入探索。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旨在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精彩和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