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培训机构如春笋般涌现,其可信度究竟如何?
4
2025-07-06
近期,某研究机构公布的关于老龄群体退休后再次就业的调查报告指出,超过六成退休老人对重返职场表现出浓厚兴趣;在这些退休求职者中,近半数(46.7%)是出于对个人及社会价值的追求;约五分之一(19%)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追求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还有约三成三(34.3%)的人希望通过工作来提高收入,以更好地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老龄人士即便已过法定退休年限,却依然拥有深厚的经验和充沛的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年轻一代所不具备的特长。推动老年人重返职场,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深化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活化与优化配置。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提出: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应对结构性就业问题。同时,积极倡导老年人群投身于职场,这对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具有积极作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最新修订版明确提出,应依据社会需求与实际条件,激励老年人在自愿且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依照法律参与经营活动和生产劳动,投身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公益项目的创办。该法律确保了老年人享有参与社会进步的权利。实际上,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都从事过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并且有的还担任了核心的领导角色。对他们来说,退休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结,他们具备能力调整方向,继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鉴于此,为老年人创造继续贡献余热的机会,不仅能够扩充行业的人才阵容,而且对于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人才的有序衔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众多领域,相较于年轻人,老年群体展现出独特的长处,他们展现出了更强的耐心,并且职业稳定性更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年人重返职场并非是和年轻人争夺工作机会,实际上,它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相互补充。将老年人安置在恰当的职位上,他们或许能够释放出更强大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与收入水平的增长,促使老年人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近些年,不少老人选择重返职场,主要看重就业能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积极影响。“我只是想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保持生活的活力”“我只想证明自己并未衰老,仍有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退休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段需要逐步适应的时光,一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让一些老年人感到不适应,有时甚至会导致他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混乱。通过再就业,老年人可以逐步调整自己的状态,这不仅让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老年人就业亟需有效的推动政策和必要的法律支持。尽管他们在职场中拥有独特的优势,但当前提供给他们的职位大多属于劳动强度较高的类型。相关部门可以设立针对老年人的就业创业激励措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年限进行适度延长,开辟公益性岗位,推动弹性工作模式的普及,对那些在推动老年人就业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同时为老年人搭建相应的教育培训平台,以及采取更多类似措施。此外,对于已经达到退休年龄却选择重返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与雇主之间无法建立正式的劳动合同;一旦老年劳动者在工作中遭遇疾病或受伤,他们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一旦与雇主产生劳动争议,他们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面对这些困境,有必要加强法律保护,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就业的法律支持体系。例如,可以制定劳务合同模板,鼓励老年就业者与雇主双方签订规范化的劳务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界定工作职责、薪酬待遇、医疗补偿等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不久前,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开通短短两天便吸引了超过5000名求职者踊跃报名。面对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老年就业人群有望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占据显著地位。为了既能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又能让有志之士继续贡献社会,这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